人人都是发明家——记冯书伟老师对技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首页    成长故事    人人都是发明家——记冯书伟老师对技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做心灵的点灯人

将创造的火种传递

他相信

生生不息的力量

来自一颗拥有创造力的心

它比太阳更丰富恒久

比火山熔岩更炽热

在它的驱使下

没有到不了的空间

没有留不住的美景

没有照不亮的长夜

 

冯书伟,技术教师,201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过去6年的教学中,他一直致力于科技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曾主持《基于STEM案例的小学科技课程整合与开发》与《人工智能普惠课程建设》两个教育扶持项目;现正主持北京市双百课题《超学科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课题《技术助力项目式学习中过程性评价研究》。在2017-2020年间,他辅导机器人社团学生先后荣获区、市、国级的若干科技类奖项。他希望能做学生心灵的点灯人,用教育点亮一个个发明梦想。

 

PART01

人间巧计,装点生活

——技术是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

 

 

大家好,我叫冯书伟,是一名技术老师。工作以来我教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在接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成长的力量:学生从一个咿呀学语、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童,到痴迷于技术、并不断专注投入其中的少年,再到练就一身技能、成就一项专业的青年,技术就像学生身上的羽翼,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强劲有力,最终带领他们展翅翱翔。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技术有着不一样的需求。作为一名技术教师,我渐渐懂得了如何站在十二年的教育长河中给予学生适切的支持与帮助。

谈起技术,我最初的理解是电脑、手机、汽车、飞机这种实实在在的技术产品。这些技术产品一头连接着生活乃至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如手机的发明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电磁波的理解),一头连接着各种现实需求,是人类在解决问题、通往美好生活过程中搭建的桥梁。

在阅读了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之后,我对技术有了新的理解。书中的一个观点:一切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让我醍醐灌顶。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发展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提高物质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条件。

通过望远镜,我们探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广袤宇宙;通过显微镜,我们观察到了平常看不到的细小微生物。但其实,技术不仅向人体的外部延伸,同时还向人体的内部延伸。

当我们通过技术向外看得更远、听得更远的同时,技术也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构建了我们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一门技术,更是要让学生在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技术意识,培养工具思维、计算思维,强化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感知信息的社会与责任。

 

 

 

PART02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与技术教学的探索之旅

 

 

 

1.从科学走向技术,从探究走向实践,从质疑追问走向问题解决。

在工作的最初几年,我主要承担的是科学学科的教育工作。小学阶段科学的知识点虽然简单,但要撬动学生的思考却并非易事。如何让学生能够以科学家的眼光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被动地知道了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学生的感官,阻碍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为了重启学生的自我探索系统,我们学科组经过共同研讨,决定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探究--研讨”教学法,通过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与探索,并在学生积累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集中交流发现的现象,并对别人形成的结论展开质疑与论证。学生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各自迥异的观点逐渐走向统一。通过开展“探究--研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力、思辨力在课堂上逐渐凸显出来。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适应长时段的研究。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尝试着将学生发现的现象和结论进行可视化成果展示,将其设计成一个个真实情境中的项目。比如在探究简单机械的交互作用时,引入小球马拉松项目:设计一个轨道,让小球从A点出发,在触发一系列机关任务后滚到B点;在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引入鸡蛋小车项目:设计一辆小车将鸡蛋安稳地运送到指定位置。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项目,让学生边实践边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念。

 

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后续走上技术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在技术课堂上,我仍然延续之前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技术体验场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走向创新实践。

2.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从跨学科走向项目式,在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下生长技术

为了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贯通,在十一学校工作的第二年,我申请了一个教育扶持项目:《基于案例的学校科技课程整合与开发》,旨在构建一些跨学科实践案例,让学生经历和感受从现象到本质、从探究到实践的全过程,启发和帮助学生们更懂技术、更懂科学。比如学生在经历了搭建保温箱拯救企鹅的项目后,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材料性质、结构及组合顺序的不同对于热量传递速度的影响。

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它适合与任何一门学科进行融合,毕竟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担任技术教师的这几年,我也努力尝试与其他学科合作。比如,为了解决足球赛奖牌的传承问题,技术课上我引导学生为足球奖杯设计出历届奖牌得主的信息卡;为了更好地展示与传承中国脸谱文化,学生通过3D打印与智能语音识别模块设计出一个个脸谱学习机器人;为了在艺术节服装秀上闪亮登场,学生使用冷光源设计出了一套可以发光的衣服,惊艳全场。

在一次次实践中,我愈加发现:只有基于真实的需求、只有融入最真实的情境、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技术课程才能茁壮成长。时代呼唤更高水平的技术课程,也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教育者。我深知自己需要不断充电、加强实践,把项目式学习打磨得更成熟,把融入真实情境理解得更深刻,把学生的生活挖掘得更透彻,才能不断地把技术课程推上更高的峰巅。

 

 

 

 

 

PART03

天工人巧日争新

——用技术创新迎接美好未来

 

 

谈到对技术教育的愿景,我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创办的那所学校:一群充满活力的学生沉迷于各种科学现象与技术创造,没有竞争、没有考核,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和激发。当然这也是一个过于理想的环境,过去我们国家一直以发达国家为追赶目标,不断学习和进步,实现从1到99的蜕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教育的目的更多是让学生快速习得技能,然后加入到社会发展中。而未来,在中国已经足够强大、失去了追赶目标时,想继续发展就要更多地依靠创新力量的引领。

因此技术教育的目标也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成启动学生的自我系统,通过技术赋能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利用技术来解决未来的挑战。在十一这片教育沃土中,技术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将是一种科学素质培养的方式、一种理性思维的激发途径、一种引导学生成才的独特方法,它将指引着未来科学家从十一走向世界,它将承担着十一为国家培养更全面、更智慧的未来人才的重要任务。

广阔的宇宙,等待着探索者的足迹;无垠的海洋,期盼着科学家的探秘;充满挑战的未来,希冀着发明家的智慧。我希望能够用技术课堂,为梦想护航,点亮学生们的发明梦想;为成长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为人生着色,力争为祖国培养出一个个未来发明家,以科技迎接未来挑战!


 

 
2024年4月8日 10:5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