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那些故事、热爱和梦想——记张晗老师的成长之旅

火车开往的,
是梦想的前方,
咚咚作响的,
是心里的渴望。
故事,开出美丽花朵,
热爱,拥抱多彩生活。
那些故事、爱和梦,
时刻提醒着我,
去护航理想,
为人生着色。
作者介绍:
张晗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2019年入职北京市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2019年-2022年任十一学校国际部政治教师。
入职以来,张晗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一直辛勤耕耘、努力探索,曾获石景山区“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二等奖、石景山区“守正杯”教学设计三等奖,主持《落实“政治认同”素养的大单元活动型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国际部思想政治课程为例》、《基于国际高中课程项目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的导师关键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两个课题并获校级一等奖。
她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增加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故事,培养中国灵魂的载体


(张晗老师在授课)
Hi,我是张晗。我跟教育的故事,似乎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初中时,因为同学们喜欢找我问问题,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张老师”。而我在拥有了这个称号十几年之后,也终于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在初入国际部时,我的心情有些忐忑。一方面担心这些即将去往国外学习知识和本领的孩子对于政治课的兴趣不大,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无法尽好一位政治老师的职责,难以帮助孩子们坚定对于祖国的热爱、树立建设祖国的决心。我曾想了很多办法丰富课堂的形式:做活动、放视频、玩游戏……这些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总觉得,他们对课程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理解。
一次跟大家聊到“军训参观期间拍摄的照片不能外传”这个话题,我突然发现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开始抬头听我讲话,这件事也让我进一步思考课堂素材选择的问题。学生们对于国家的许多方针政策其实都有了解,但是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听过的事件或者人物出发,引出其背后体现的国家大政方针,以故事的形式讲理论,才能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
这件事之后,我愈发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如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我会讲到过去国家在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的隐忍,讲到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以及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时所展现出的强硬态度,让学生们体会到发展的不易以及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讲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我会讲述时代楷模黄文秀带领百坭村的村民脱贫攻坚的故事,让同学们明白脱贫攻坚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大工程,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成果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经年累月的努力和付出……
在看到孩子们握着拳头说要自强、要努力的时候,在听到孩子们聊天时说国家能实现全面小康还是挺不容易的时候,在感受到孩子们对课堂内容越发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听懂了我讲的故事。
除了学科教学,我也在其他年级教育活动中积极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
如在升旗仪式上做《从“小慢车”看中国发展的温度》的分享,说明为什么中国愿意常年亏损运营赔钱的“小慢车”,为什么要在只有几户人家的最偏远山区进行4G信号基站的建设,为什么即使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面临着地狱般的难度也要让成昆、川藏等铁路建成通车,帮助大家理解社会主义中国不放弃每一个人的信念;每月出一期“脊梁”展板,介绍在国外学成归国的莘莘学子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的贡献。
当听完分享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给我发信息说被感动了时,当同学们每次路过新的展板都会驻足观看时,我知道,这些故事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

十一学校国际部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浸润了三年,我对于身上担负的培养学生们家国情怀的使命和责任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在一次次尝试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之中,我也提升了自己的讲理析理能力。我越来越体会到,成为一位好的思政老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紧跟时代,挖掘出素材背后的意义。只有让自己先感动,才能讲出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
希望这三年里讲过的所有故事都能成为孩子们心里的一颗种子,期待它们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教育,在爱与被爱中发生
过去三年,我担任了国际部导师。国际部的导师工作较为琐碎繁杂,不仅要做好学生、家长、年级和项目之间沟通的桥梁,更要及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帮助孩子们疏解心理压力、适应国际课程、做好时间规划。虽然之前并未有过太多经验,但是我相信,只要真诚地爱和关注每一个孩子,一定能够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困惑,并与她们一起走好这三年的成长之路。



(张晗导师班毕业合照)
跟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军训时。为了能尽快跟大家熟络,我提前看了照片并记住了导师班所有同学的名字。当我熟练地叫出她们的名字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惊喜到眼睛都亮了。在后续的军训中,孩子们有问题有困难都很愿意跟我沟通,面对身体的不舒服和条件的艰苦也没有过多怨言,所有孩子都努力坚持下来了,这为后续的导师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后来的相处中,我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小到做了一次认真的值日、大到办了一次成功的活动,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利用常规约谈、班会、家长会等与孩子和家长交流的机会表扬孩子们。
慢慢的,班里的一些原本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话明显多了起来,变得更加乐观积极、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了。与此同时,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也会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仪式感,如元旦的时候给大家写贺卡、IB模考前给大家写加油卡、狂欢节给大家准备蛋糕、奶茶和桌游等,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和生活。
令我感动的是,我对孩子们的爱也收到了他们同等的回馈。他们会发朋友圈叫我“神仙导师”、“仙女姐姐”,会在毕业典礼上主动分享我们的故事,会评选我为“最温柔老师”,会在我情绪不好时安慰我,也会在评教评学中给我打满星、说我“真的真的有在认真爱着她们每一个人”……

这三年跟孩子们的相处非常愉快,虽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难免会经历波折,但很开心他们能够信任我,愿意邀我陪伴他们一起披荆斩棘、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也很荣幸能够陪伴他们走过美好的高中时光,见证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对于教师的“育人”使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正如希贵校长所言,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孩子们是纯真善良的,同时又是细腻敏感的,他们渴望老师的关注,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开心好久,也会因为老师的某些无心之言而偷偷难过。所以在跟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因为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好好爱孩子,也许孩子们能回馈给我们的,远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张晗老师被学生评为“最温柔老师”)
这三年的时光,我数次被孩子们回馈给我的信任和爱所感动,也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这种被爱的感受,再把爱反馈给孩子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跟孩子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孩子们愿意跟老师倾诉和求助,也让老师对孩子们的进步形成期望并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教育才能在爱与被爱中发生。

多样舞台,赋能师生个性化成长
除了教育和教学工作,我也参与策划了自主管理学院的许多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舞台,让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亮。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历练中越来越从容自信、越来越尽职尽责,而我也从手足无措的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帮助的靠谱支持者,我知道,我们都在悄然成长。



(高三上学期开学典礼主创团队合影)
三年中,作为社团的辅导老师,我看到了很多孩子的进步。
A同学的变化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一位学术能力很强的孩子,聪明勤奋、乐于探索,在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获得了很多荣誉,他也是一个特别乐于助人的孩子,加入社团后,在竞赛前每周为社团中的同学讲解比赛知识、分享参赛经验。但在第一次分享结束后,他非常沮丧地来找我,说感觉自己讲得很差,很多内容都没有说清楚。我清楚他的努力,鼓励他多尝试,还跟他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到竟然没有发现讲课失误的故事经历,他听后,紧皱的眉心终于舒展了一点儿。
平常上课,我也鼓励他多提问题,增加他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机会。他与我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终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学期快结束时,他在社团分享的内容十分清晰有趣,来听他分享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再后来,他带队参加的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很开心帮到了他和他的同学们,也由衷地敬佩这位敢于挑战自我、乐于与他人分享的A同学。
在助力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也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B是一个活泼开朗、积极阳光、善于沟通的孩子,热衷于学生活动,并且能把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组织得很好。因为极强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她似乎天生就适合站在台上,做聚光灯下最闪闪发光的那颗星。
印象中,她曾因没被选为活动晚会主持人而大哭,我一直以为她可能不会喜欢做一些台下的工作,但我没想到,在成人礼活动中,她主动申请做了总调度——一份十分重要但又琐碎辛苦的幕后工作。
一次机会,我问这个孩子,为何会选择做这样一个需要熟悉所有流程、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忙前忙后却鲜为人知的“累活”?在了解了具体的原因后,我被这个孩子深深地打动了——因为其他同学都想在台下跟父母一起完成这个迈向成人的仪式,但总调度的工作又必须有人承担,所以B愿意做那个不被“看到”的人。
后来,她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我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但我成为了团队的灯塔;我不是最亮的星星,但我点亮了整片星空。”
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个优秀的小姑娘就已经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这让我由衷敬佩的同时,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向她学习,有时只有拥有愿为幕后的勇气,做好孩子们和老师们最坚实的后盾,真心为他人的闪光喝彩,才能建设一个更完美的团队。



(成人礼主创团队合影)
“海纳百川、包容共生”。虽然A和B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但他们都在十一学校这片天空中拥有了亮丽的青春,这就是十一学校文化的最好体现。
而在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并非空谈,而是在十一学校每时每刻真实发生着的故事。
感谢十一学校对新教师的信任,感谢十一学校为师生成长所提供的多样平台,也感谢在十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给予过我的帮助!我将带着那些故事、热爱和梦想,步履不停,助力每一个孩子奔赴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