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阵地、比赛是战场,守住阵地才能开拓战场——一封来自赵梅老师的感谢信

教育者的骄傲,
是乘愿飞翔。
在云上,
写满知识与远方。
当青春,
在奋斗中着满色彩。
星辰大海,
依然在你我的心上。

(赵梅老师为学生答疑)
大家好,我是赵梅,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2021年入职北京市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
在我的求学路上,除了家人朋友,老师给我的爱最多;在内蒙古支教的一年里,我与当地的孩子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带给我的幸福感让我确定了职业的方向。
因此,我无比希望以数学之名亲近学生,凭借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帮助学生攻克数学难关,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逻辑,在未来能够用数学的视角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今年是我入职的第二年。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年北京市新教师“启航杯”大赛中,我获得了北京市三等奖的好成绩。现在回顾整个参赛过程的点点滴滴,除了个人的充分准备与努力,更多的收获和感动来自于学校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帮助。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此刻,我想对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学生,说些心里话……
“您把备课稿改得面目全非,
但是我感到好幸运”
——致我的师父褚老师

“启航杯”是新教师入职以来的第一个重要展示机会。早在今年4月份,我就写出了第一版教学设计,并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一边和师父以及组内老师讨论,一边查文献,打磨、完善细节。
我参与“启航杯”比赛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类比思想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并加以应用”。我的初步思路是在“不等式性质的证明”上下功夫,并且着重突出类比的思想方法。
我查遍了有关这一课的所有文献,在已有资料中,前辈们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复习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发现不等式的3条性质、对比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的异同点、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我设计用两种方法证明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对于不等式的性质1甚至有4种不同的说明方法。本以为这将会成为我这堂课的亮点,但在和师父讨论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一,关于不等式的第一条性质,学生很容易得出,教师没必要用4种方法说明一件学生本来就会的事情,况且这4种方法还不能迁移到其他几条性质的证明中去。第二,利用数轴的证明方法人为增加了知识点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此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心头。
于是,我开始专注于一种证明方法重新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确定了大致框架后,再和师父打磨每一个教学活动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

(赵梅老师和教学师父合影)
5月份,北京打响防疫战,学校再次线上教学,比赛也改为线上录课。为了更好地适应线上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多种线上互动方式,例如请同学们把课堂练习发至班级群,我当即给出反馈,并且针对典型错误做出讲解;我还让同学们在聊天框输入1或者2对判断题做出判断;甚至他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进行互动批注……虽然和师父不能见面,但师父依然在线上给我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还进入我的“直播间”帮我找问题。
第一次录课,学生们显然不够重视。回看视频,他们摇头晃脑,上课效果不太理想。此时,依旧是我的师父鼓励我利用晚上的时间重新录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遍,对于我抛出的问题他们回答地异常顺利,但我却有所失望——思维的碰撞没有了!这时,我的师父告诉我:“没关系,就当学生已经预习了。不管学生做出什么反应都是正常的,你要体现你的课堂把控能力;而且不论学过几遍,学生总有可以提高的地方,课不能一成不变,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总有收获”。在师父的建议下,我调整了习题的难度和课堂的要求,也和同学们沟通设备网络问题、背景设置问题和线上回答问题的纪律,在此之后,我们又一次进行了线上录课,也正是这次的录课作品让我成功入围了市赛。
我的师父褚老师不仅在“启航杯”的备赛过程中给予我专业的指导,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身体力行地影响了我很多。
她勤勉敬业、精益求精,设计的每一道例题都充满了她的思考。每次研究课,我都会与褚老师进行充分的讨论。在一次次的深度探讨中,我认真理解师父的思路、感受她的逻辑,并为其精妙的设计所折服。
还记得第一次准备公开课的那段时光,我曾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堂自以为很不错的课,拿到我师父面前,她却启发我思考“你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你培养了学生什么核心素养?”三个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但当我搞定了这些问题后,师父会再就问题串的层次递进、学生的活动设计给出更加细致的建议。这一过程下来,我的初稿已经“面目全非”,但我却由此感受到了一堂好课诞生的快乐!
亲其师,信其道,褚老师指点我讲课语速的调整、语调的运用,课上习题处理到什么程度、课下怎样布置任务能让学生更有成效地预习……我时时从脑海里翻出来提醒自己,并用这些标准对自己的每堂课进行打磨和反思。
正是有了这几次公开课的经验,也正是源于师父平时对我的高标准、严要求,我才能够在准备启航杯的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的师父是十一学校教师团队的一个缩影,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对学生、对新同事都是这样无私地帮助和付出。相信在优秀团队的推动下,每个人都一定会遇见和成就更好的自己。
致我的师父褚老师
“没事,老师,我们帮你”
——致我亲爱的学生们

成功的数学课堂不单单依靠逻辑分明的教学设计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也得力于精彩的课堂互动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收到进入市赛的通知后没几天就迎来了学生返校,老师们都建议我重新录制一节线下版的课用于市赛。为了不耽误学生们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权衡再三,我最后决定在考试之后利用自主活动时间来录课。当我忐忑不安地提出这个提议——还没等我说完,姜同学带头说:“没事,老师,我们帮你”。
正式录课前,平时上课总爱睡觉的曹同学对我说“老师,我非常愿意帮您录课,可是我上课没好好听,您千万别提问我啊”。但恰恰也是这个学生,成为了那堂课上思考最积极的孩子,他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他还针对同一个题目贡献了多种不同的解法,提升了整堂课的思维含量。

(学生为赵梅老师打领结)
虽然今天的我因为工作调整不再教他们了,但同学们给我发送的信息却让我深深地感动。
“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亦师亦友,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记得老师亲切的嗓音、精彩的解答、耐心的指导;更记得疫情期间,老师您深夜里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的情景。我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知道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但我就是舍不得赵老师”。
分别三月,他们还会经常跟我分享日常:“老师,今天同学们叫我出去打篮球,我都是把作业做完才出去玩的”、“赵老师,今天打篮球的时候把手戳肿了,特别疼,都弯不了”、“赵老师,我特别想学好,但我自控力好差,您给我支支招呗”、 “赵老师,学校里今天办了红窗会,卖了好多东西,我想给您买个小礼物”……

(赵梅老师与导师班学生合影)
作为一名老师,最珍贵的难道不就是这些瞬间么?正如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提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一定的相处时间,而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的教育就开始了。
致我亲爱的学生们
“我们会给你所有的支持”
——致所有帮助我的老师朋友们

在参与“启航杯”的整个过程中,李老师非常关心我们新教师的比赛进展,在各项事务缠身的情况下还加班给我们指导。李老师说:“一堂高质量的课要经过至少6次打磨,每一个知识点要设计3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再去选择最优的方式”。
当我真的尝试这么做了以后,每一次备课都会给自己惊喜。我还把我的教学设计拿给其他学科的老师看,他们在“课标分析”和“学情研讨”中给出了很多一针见血的建议,帮助我完善了教学设计。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难免有懈怠不想思考的时候,我明白,自己需要一些外界的力量督促我,于是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石景山教育分院组织的一对一指导,也正是这位老师,告诉我“不必刻意去找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在一堂数学课上,别忽视了学生们最熟悉的就是数学情境。”

(赵梅老师的板书瞬间)
我也曾拉着其他行业的朋友来听我讲课,每当她问我“你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就会意识到自己提出问题还不够明确,学生可能有时候也不知道我在问什么,所以我不断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提升问题提出的精度和准度,争取在细节上做到最好。
谢谢倾囊相授的老师们和不厌其烦的朋友们!
致所有帮助我的老师朋友们
“启航杯”的参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只有更加用心去研读教材,我们才能透彻理解知识;只有更加用心去研读教材,我们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教学思路与角度。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启航杯”的经历只是起点,接下来,我会继续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守住课堂阵地,并且不断学习,向优秀教师看齐,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素养,努力开拓新的战场!
青春是在不断的奋斗中增添色彩的,青春也是在奔赴星辰大海时展现自我的。
北京十一学校是一所令人向往、创造成功的好学校,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竭尽所能的帮助下,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一定能在教育教学上创造更优异的成绩、闪耀新的光芒。
让我们携手同行,去更高峰,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