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然之问,析万物之理——北京市新教师“启航杯”一等奖获得者梁雪薇老师的成长日记
源自然之问
析万物之理
物理教师梁雪薇
在“启航杯”中的成长日记


源自然之问
析万物之理
远到宇宙深处
近至咫尺之间
她带领学生感受
物理和谐统一之美
寻觅世界的轨迹
探索未知的奥秘
让学生成为
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个人简介

梁雪薇,清华大学工学硕士。2021年7月加入北京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现任北京十一学校初三年级物理老师。
对于物理教学,她能够耐心细致、化繁为简,和学生一起认识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维力。在学生眼中,她是学霸型的“知心大姐姐”。
凭借对新课标的精细解读,她利用“大国重器”创设真实物理情境,打造了一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线上课程,一举获得北京市中小学新任教师第六届“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雪薇老师,欣赏她在“启航杯”中的成长故事。

Hi,我是梁雪薇。一次与十一学校的不期而遇,让我感受到了这里先进的教育理念、温馨的教学环境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让我下定决心——在这里,用自己的能量,去点亮并守护更多孩子心中梦想的火苗。


丹桂含苞,秋风微起,在这属于收获的初秋时节,我成功摘得自己精心培育出的“启航杯之果”。
记得那本是九月稀松平常的一天,我如往常一样在下课后查阅手机的未读消息,发现学校的大群今天格外热闹,大家异常活跃。我出于好奇点开,映入眼眸的竟是对我满屏的恭贺之词:“祝贺雪薇老师,太厉害了!”“恭喜雪薇老师,太棒啦!”...
原来,我在北京市“启航杯”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看着群里一条条真切的赞美和热烈的祝贺,我被浓浓的喜悦感和幸福感包围着。
春华秋实,自然天道也。犹记得半年前我在灿烂明媚的春光里播撒下“启航杯”种子的情形,亦记得其间耕耘、浇灌、修剪的点点滴滴...
提高线上课堂实效

录课那天,课堂最精彩的环节就是同学们的动手实验。课堂上,大家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制作出了潜水艇原理模型。在课堂展示环节中,透过镜头,我们共同见证了一艘艘“潜水艇”在水中灵活地下沉与上浮。有的同学还针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自发地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不仅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还加强了交流表达能力。我非常欣喜地发现,很多学生能跳出我提供的实验清单,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进一步丰富实验材料和制作过程,展现出巨大的实验热情和非凡的创造力。
回顾“启航杯”的参赛历程,最难忘的是学生们的鼎力支持。录课当天,平时不愿意露脸的同学也主动打开了摄像头,总是晚进会议的同学也早早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课堂比想象中顺利,同学们能积极和我连麦,完成课堂活动后还能主动拍照分享在评论区。在大家的配合下,紧张的我慢慢放松下来,逐渐找到了课堂的节奏。


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还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课程设计和课程打磨。他们有的自告奋勇地把实验报告反复修改后重新发给我,让我加在课件中,从而使得课件的内容臻于完美;有的为课堂呈现贡献了智慧,创造性地用互动批注的方式直接在屏幕上绘制受力示意图,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这次充满乐趣的课堂拉近了线上学习中我和同学们的距离,在孩子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的力量,见证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收获了作为老师的满满幸福感。
虽然录课时非常顺利,但比赛的筹备过程并不一帆风顺,而是波澜迭起。“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我并没有对突然出现的挑战缴械投降,而是主动出击,化挑战为机遇。
动手制作潜水艇原理模型这一课堂活动险些无法进行。因为受疫情影响,课堂从线下转变为线上,不能使用物理实验室的器材,这打乱了我原本的教学计划。我只能将重心放在家庭实验的设计上,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课程设计的新机遇。我参考了很多实验设计,积极动手尝试,找到了多种潜水艇装置的制作方案。为了保证孩子们在家中能完成实验,我提前一一进行了尝试。同时,我有意识地在网络资源中找寻课堂实验的可能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从中科院物理所的推送中获得灵感,实现了家庭实验的创新——来源于生活的“气泡水中的巧克力”迅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同形状的巧克力为什么能在气泡水中“跳舞”?学生用镜头记录下巧克力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状态,视频中起初满是疑惑和惊讶的声音,随后,就听到学生的大胆猜想和对实验原理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学生们就调动以往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快速变化的生活方式和受疫情影响迅速转变的课堂样态,对老师随机应变、随事而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学校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作为十一学校的老师,面对变化和挑战,我总是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去拥抱变化、迎接挑战!而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合力成就。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他们在这里自由地学习、思考、探索、创造...老师是学生思维的唤醒者、探索路上的引领者、失意受挫时的陪伴者、高光时刻的见证者...

关注科技成就
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准备初期我在漫无目的的资料搜集中度过,特别幸运的是,我身处在一个专业能力极强的物理组,在前辈教师的指引下,我开始研读《物理教学》《中学物理》和《物理教师》等核心期刊,这不仅拓展了我的教学思路,还让我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活动设计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整理和反复思考,我思绪的脉络逐渐清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学校组织新教师进行学习。在对比新旧课标的过程中,我生发出了本次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单元中,课标新增了关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活动建议,以此为基础,我围绕“浮力——从日常生活到大国重器”进行了单元设计,以求能够从生活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整堂课的核心问题和课堂讨论环节围绕着“奋斗者”号的浮与沉进行,课堂的最后通过“奋斗者”号号召学生做青春的奋斗者,实现教学设计的首尾呼应,也进一步发挥出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次比赛中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课标对于教学的引领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教研、命题、诊断,这本不厚但极具指导性的册子也常常能为我指点迷津。巧合的是,2022年北京市物理中考科普阅读题正是围绕着“国之重器”展开,我也有了“压中题”的奇妙体验。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切实落实从教到学课堂模式的转变,关键的一步是启动学生的内动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我想物理的教学,要围绕时下热点话题与最新科技成就,并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切入来进行物理课堂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起点,在学生主动思索中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落实,从而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最终为共和国培养具有爱国担当精神的物理人才。



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任务
唤醒学习主动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思维陷入瓶颈之时,观摩十一学校各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往往能牵引我思维之流突破阻碍,带着启发和活力奔涌向前。听课成为我入职之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实际课堂中,我感受到了十一学校老师对于先进教学理念的切实践行和对教学设计的独特理解,他们从不停止优化课堂的思考,期望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能实现从模仿、到学习、再到创新的跃升。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成功的课堂取决于充满巧思的课程设计,也离不开一个个完美细节的缀连。在这次比赛教学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我也用心思考解决方案。例如线上课堂的网络问题、课堂节奏的把控、讨论时间的设置和互动方式的选择等。为此,我不断练习如何调整语音语速,尝试组织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也请来十一的前辈老师听课指导。
在正式录课前,我已经在十一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迭代和升级。其中,十一学校的“分层”理念给予我颇多启发。因此,在课后任务中,我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点以及能力的差别,设计了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后任务,包括实验类、阅读类和预习类任务。在阅读类作业中,学生们将用核潜艇的“深海断崖”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在预习类任务中,学生们将完成由课堂西红柿实验延伸出的西红柿密度测量任务。同时每一类任务都进行了分层设计,提供“稳扎稳打”和“活跃思维”两种选择,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习“密度计”做好铺垫。
通过多样化和层次性的课后任务,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孩子是和父母一起完成的课后实验,在他们提交的实验视频中,我能感受到他们获得知识的喜悦和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喜爱。
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育是十一学校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形态、色泽、脉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模式、学习特点。
教育者的工作应该是看见每一个个体的特质,然后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将其引导至最适切的学习道路上,赋予每一个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十一学校通过分层分类的选择性课程和选择性任务,实现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定制化教育,构建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负责的教育机制。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从“启航杯”的准备阶段到最终的课堂呈现,我将课程设计反复打磨,从课堂引入、家庭实验到课后任务与评价,用充满巧思的设计串起每一个环节。回顾整个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始终践行的课程理念。


在十一学校,每位教师都是一座富矿,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拥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即使是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也不例外。我仍然记得初上讲台时的紧张与兴奋,也记得学校在我成长过程中提供的每一份帮助。
这次的比赛只是我漫长教师生涯的一个起点,我会继续努力成长,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最新的实践成果,挖掘自身的“内在宝藏”,和学生一起探寻世界的轨迹,探索未知的奥秘,一起成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