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灌理性思考之种,绽放数学思维之花——郭璐老师的教育心得
浇灌理性思考之种
绽放数学思维之花
——郭璐老师的教育心得

Hi~大家好,我是郭璐,一名数学老师。
提起做教师的初心,我还清楚地记得北京师范大学那八字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教师岗位这5年多,我一直在思考探寻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我想除了让学生获得体面的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理性看待世界的逻辑思维能力。

1
握好“质疑”的钥匙
数学是我心中至爱,
从远古走来,
严谨的步履不着尘埃;
她的佩戴朴素而美丽,
闪耀着比珠宝还珍贵的理性之光;
她纯洁的语言如此精确,
合着宇宙的音符起舞翩翩;
我愿与数学并肩,
探索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
我愿与数学一起,
发现属于自己的思维火花。

依稀记得2018年6月份接到年级主任电话,通知我担任新一届四高一年级数学老师。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欢喜,也生出了一些焦虑:欢喜在我即将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能够站在属于自己的讲台上,用我的教育热情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我也为不知自己能否与这群孩子默契合作而焦虑。我很幸运,我所在的备课组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大家平时一起备课交流,慢慢地打消了我的焦虑。在平时的备课中,组内老师共同研讨每一个章节需要落实的核心概念,采用小组教学、大单元教学等多种形式来落实学科素养,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我的教学师父建议我,每节课都要经历三次打磨——首先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会怎么理解这个知识点,预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跟组内老师交流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理策略,思考针对不同程度学生,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方法和侧重点需要有什么样的不同;最后以前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据此在课上及时调整自己讲授的重难点和授课方式。
在高二年级,我的导师班有一位女同学学习特别认真:上课认真记笔记,作业完成之后也会认认真真地改错,但是她的数学成绩却一直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月考之后她主动提出想要跟我聊一聊。
“我跟我朋友平时一块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相互交流,但是我月考成绩只有58分,她却考了88分,我感觉学习数学很无力,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泪眼汪汪地问我。 “要不然你试着把这次月考的错题跟我讲解一遍,可以么?”
我们达成了一致。在她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只是单纯回忆、复述课上所讲内容,如果问她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处理,她就不能立即回答。同时,我发现她习惯用文科思维来学习数学,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机械记忆数学题和概念。
此后在课后答疑时,我不再直接为她讲题,而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她自己思考。我让这个学生每周至少来找我答疑三次,我会以“题目要求什么?给了哪些条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为为什么会这么处理?这么处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链的方式让她给我讲题。这样慢慢让她在遇到问题时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处理,逐渐培养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经过了两个月的坚持之后,孩子的成绩从原来的58分提高到了90分以上,并且在习题课上,她也会积极地分享她的解题思路。
质疑是理性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少同学往往只追求快速阅读与识记概念、答案,不理解其本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慢慢就会有数学学习的无力感,不管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成绩,这本质上是在数学学习中缺少质疑精神。我们需要不断去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接受“多面”的学生
跟学生接触多了,慢慢地我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关注的闪光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们搭建各种学习交流平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高中,我担任了数学Ⅰ层和数Ⅱ层的教学任务。教学班中有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相对弱一点。在平时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每周一我会结合上周所学内容在教学班内的白板上张贴本周“数学擂台赛”题目,题目包含三个等级的难度,学生可自由选择题目难度进行作答,参赛时间截止到周五,根据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在过程评价上给与学生不同的加分以及不同的活动奖品。
2018年的狂欢节让我记忆特别深刻。那一天刚好是当周的礼拜一,我以为学生会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而忘记了“数学擂台赛”,但是没想到当天下午,陆陆续续有学生跑到学科教室的白板处寻找“数学擂台赛”的题目。这让我很欢喜——在狂欢节这一天还能想到“数学擂台赛”,是对这个平台的肯定和喜爱。

除了每周的“数学擂台赛”,我还会在班级举办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每天的课后挑战赛,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展示赛,导师班内我也经常让学生分享才艺或是学习经验。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我察觉到学生的状态普遍比较低迷,在导师班会上,我计划组织了一个茶话会,让学生能有一个情绪发泄的机会。周四我发起了一个调查问卷,让大家填报周五想要表演的节目,结果导师班所有学生都积极响应。在这里有人演奏琵琶,有人弹钢琴,也有人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此后,学生们也常常邀请我去观看他们的音乐会表演、足球或者篮球比赛……再后来,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学生更多的的闪光点,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接受并给予“多面”学生“全方位”的帮助。
3
做学生信赖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李希贵校长也说过,“教育学是关系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一位值得学生信赖的朋友。


每周的导师班工作,我会至少三次单独和学生约谈.在交流过程中梳理本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规划、生活或学习困惑等等。在高一年级任教时,我导师班有一个特别不爱说话的女孩,她的成绩在步入高中之后有逐步下滑的趋势。一次上课结束之后,我跟孩子约了时间一块去食堂吃饭。在吃饭过程中,我问她:“有好朋友和你一块考入十一吗?为什么选择十一学校?在学校生活的这段时间有哪些感觉让你比较喜欢的地方?有哪些不太适应的地方?”也许是美食的治愈作用吧,她渐渐向我敞开心扉:“我目前在高中没有特别好的朋友,初中一块考上十一的同学之前关系都没有很好,并且自己适应能力比较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适应十一走班制的上课模式,我发现身边比我的优秀的学生有很多,学习压力也很大,自己很独孤。”
后来在一次导师班会上,根据学生意愿,我把导师班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四个同学,有男生有女生。我让小组成员内部每天互相监督学习。渐渐地,她跟学习小组的同学走的越来越近,再后来,在走廊里偶尔看到的她也不再是一个人了,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学习成绩也逐步有所提升。我认识到,当我把姿态放低,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会更愿意在课后跟我交流。更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也越来越自觉地提交学科作业,答疑也更主动了。我发现我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课堂越来越活跃高效了!

在平时授课时,我会每隔一个月在教学班内发起一个匿名的调查问卷,问卷维度包括:上课语速时候合适?课后作业量是否合适?你还需要我再哪些方面做出改变?
通过这个小调查,我可以对课堂进行实时的诊断和反思,并对学生的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后来的匿名调查问卷中,最后一栏得到的反馈更多是“璐璐老师的课堂重难点突出”、“璐璐老师很负责,课上干货满满,知识点讲解清晰,板书重难点突出”。
入职十一学校以后,我收获了更多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也让我更理解什么叫做“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每一次的进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我越来越坚信自己最初成为十一学校老师选择是幸运的。因为在十一大家庭,我和学生、老师都会成为互帮互助,彼此信赖的朋友!

作者链接:郭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硕士,在研究生期间曾公费到法国交流学习半年。2018年入职十一学校,在四高一任教两年、高中任教两年,2023年起任教于十一石景山初一年级。